教育动态 |
|
本类热门 |
|
本类推荐 |
|
|
浏览 |
州教科院荣获“全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 |
2010年04月14日 湘西教育教学信息网 出处: |
|
 
         2010年3月30日,在株洲召开的全省教育科研大会上,湘西自治州民族教育研究院被评为“2009年度全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学会评为“湖南省2009年度学会工作先进单位”,这是继省教育厅授予“2007—2009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州教育工会授予“模范教工之家”后,州教科院获得的又一殊荣。在此之前,2009年9月,州教科院更是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成为全州教育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也是500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唯一的教育科研机构。     成绩的获得,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2009年3月18日,为进一步突出教育科研的地位,2009年3月18日,州教育局在龙山县召开全州“科研兴教”现场工作会议,表彰了3个“科研兴教”先进单位和23名“科研兴教”先进个人,“科研兴教”的教育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成绩的获得,也昭示着州教科院自身不平凡的经历。由于种种原因,湘西教育科研多年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对此,湘西教研人不怨天尤人,而是从加强科学管理、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抓起。2005年7月州教科院更名升格后,新任院长张大庆创造性地提出了湘西教育科研文化观,构建了湘西教研人自己的价值体系,在教育科研文化观的熏陶下,全院教职工积极取、自强自律,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了一支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事业团队。     2009年,为了继续推进实施全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州教科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研活动异彩纷呈。一是健全了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全州从2006年起建立健全了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即州设立教科院、县市设立教科所、中心完小以上学校设立教科室,这在全省属开创性的工作。三级教育科研网络的建立,使教研管理层级分明、信息渠道畅通,教研重心下移策略、校本教研制度真正落到了实处,即使是偏远的乡村学校,也能获得最新的教研信息,及时参与教研活动,全州教育系统出现了全员教研、全程教研的生动局面。二是组织了丰富的教研活动。州教科院每年都要有计划地举办30多场形式不同的教学研讨活动,并多次承办全国性的教研活动。2009年11月,州教科院邀请10名全国特优名师及国家副总督学来州讲学,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受益,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反响热烈。三是加强对高中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指导,采取教学视导、教师培训、质量检测、高考指导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全州高中教学质量大幅提升。2009年全州普通高考人均成绩接近全省平均成绩,其中文科人均成绩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成绩,在14个市州中排名首次靠前。四是制定了新的中小学教学常规。州教科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课程改革环境中教学常规的动态优化研究》的科研课题(在省教育规划办立项),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各县市认真落实《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通过检查、评比、整改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管理,规范了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蓬勃开展。一是鼓励与引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州教科院通过组织课题立项申报培训班、课题主持人培训班、课题研究辅导班等,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的课题研究指导,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全州“十一五”期间省级教育规划课题立项数达到29个,在全省14个市州中仅次于长沙和株洲列第三位,州级以上立项课题达到300多项,120项民族教育研究成果获省教育厅奖励,70项教育科研成果受到州教育局表彰。二是组织实施湘西教育科研“五百工程”。“五百工程”的基本内容是:在“十一五”期间,全州教育系统出版一百本教学专著,编写一百本校本教材,成功一百个科研课题,发表一百篇学术论文,培育一百堂优质示范课。像这样的大手笔,在湘西教育科研史上前所未有。它的实施创造了一批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教育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支有理想追求、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领跑湘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秀人才,提升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     民族文化传承显出特色。近年来,州教科院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提出了民族文化“活性传承”的教育理论,受到了教育部艺术委员会专家、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组核心成员的高度称赞,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蒲公英行动”响誉海内外。自2003年起州教科院与美国福特基金会合作开展了“蒲公英行动”,2006年至2009年连续在湘西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每一次都吸引了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100多位专家和教师观摩学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美术教育》等多家媒体对“蒲公英行动”作了专题报道,如今该项目已向全国10多个省市推广,州教科院因此被教育部艺委会授予学术奖。二是加强了乡土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州教科院与北京天下溪教育中心合作,组织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共同编写的乡土教材《美丽的湘西我的家》的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已于2008年出版,2009年,“美丽的湘西我的家”项目被评为省级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州教科院与州民委、州文化局合作,开展了“双语双文”教学实验,完整地编写了一套苗区学生使用的苗文读本,《苗文课本》成为我州第一套正式出版的苗文教材。     教育技术应用成为亮点。建成了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湘西教育e网”。湘西教育e网包括了湘西教研网、湘西学校网、湘西教师网、湘西学生网四个子网站以及多个专业性网站,目前的日访问量达到1万人次以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有了新的突破,州教科院智能评卷系统和课题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全州教育科研工作信息化。2009年,全州80%中小学专任教师通过网络参加非学历远程培训,工作经验在省教育厅主管的《教师》杂志作专版介绍,教师培训的“湘西模式”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湘西地处偏远山区,固步自封难以发展,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州教科院一方面认真履行研究、指导与服务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通过多层面多形式的合作与交流,以积极开放的态度重新审视教育科研功能,2009年,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农村人才信息技术技能远程培训工作全面完成,为新时期的“三教统筹”开辟了一条新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项目的顺利完成,不仅为湘西教育科研赢得了发展机遇,也让湘西教育科研走向了全国。 (本文已被浏览 3706 次) |
|
|
相关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