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参考人 数 |
总分 |
平均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90-100 |
80-89 |
70-79 |
60-69 |
难度系 数 |
区分度 |
343 |
100 |
65 |
97 |
6 |
15 |
76 |
85 |
49 |
0.65 |
0.42 |
二.试卷结构
题型结构(%) |
知识结构(%) |
选择题 |
非选择题 |
经济 |
哲学 |
政治 |
识记 |
理解 |
运用 |
50 |
50 |
38 |
33 |
29 |
16 |
28 |
56 |
三.试题评价
第一、强调对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选材多样,设问灵活,但所考查的知识都属于基础主干知识,甚至部分选择题(4、5、8、9、16、19、21、22)直接考教材知识点,这符合学生阶段性学习特点,也照顾了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
第二、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试题取材广泛,涉及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大热点,如物价,从紧的货币政策,十七大,个税调整,中日关系,伊核问题,中国航天探月工程,传统节假日调整,北京奥运会,能源消费等重大热点,起到了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第三、坚持能力立意,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综合学习和思维能力
按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例如,26题第一问要求回答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的表格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与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二问要求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综合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27、28题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四、试题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选择第17题答案②不选很难理解,材料只直接表明美伊两国对核问题的不同看法,未直接表明形成不同看法的主客观原因,②应属于客观原因,①③属于主观原因,答案①②③都是间接的,要么都选,要么都不选。又如问答题一些答案有待完善,26题第二问答案应包括“新型工业化道路”,27题第二问答案应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8题第二问答案应有“有利于优化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不牢;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论证和探讨问题时逻辑欠严密;描述和阐释事物时语言欠精炼,政治术语使用欠规范等。
五.教学建议
制定科学的看书复习计划,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深刻总结做题经验,形成持久稳定的答题模式和方法;逐步加强训练力度,提高解题能力。
2008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