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
|
本类热门文章 |
|
本类推荐文章 |
|
|
文章浏览 |
自组教材——你我共享(小学阶段) |
出处:湘西自治州教科院 作者:敖红艳 湘西教育教学信息网 2007年12月07日 |
     在音乐教学中,有时教师会根据音乐教学的特殊需要,脱离音乐教材而自行选择和组合一些教学内容,纳入课堂音乐教学,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更好地实现音乐课标中所要追求的目标。相对于音乐教材而言,我们习惯称此类由教师自主组织的教学内容为“自组教材”。     “自组教材”是对音乐教材的一种良好补充,可以弥补音乐教材的局限性,这也是老师们对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开发与利用音乐课程资源”理念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课程建设者的作用,自组教材补充和丰富音乐教学,这种课程建设的意识和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在此,我希望老师们能将自己教学中“自组教材”的内容,以教学设想、教案、课堂实录等形式展示出来,以供同行们学习、借鉴与共享。
             例:  音乐欣赏《山旮旯里的磨利嘎》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自组教材 【教学年级】小学三年级 【执 教 者】湘西州凤凰县箭道坪小学   吴琼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感受到音乐欢快、优美、热烈的情绪和苗家儿童推磨、打粑粑、做粑粑的童趣,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音乐的情感。 2、会用“啦”哼唱音乐主题,用动作表现情绪。 3、了解苗歌中的叭咕腔和苗鼓的节奏,ABA’这种音乐曲式结构。 4、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主题。
【教学设想】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音乐,一般都凝聚着这个民族的艺术精华,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意志、情趣和追求。为此本课以苗族《山旮旯里的磨利嘎》童谣引入这首苗族儿童舞蹈音乐,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结合音乐自身特点,穿插对苗族花鼓和苗歌的介绍,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音乐与舞蹈是一对姊妹艺术,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将两者进行有机的整合,引导学生理解乐曲的表现内容和体验其中的情感内涵。
【教材分析】 《山旮旯里的磨利嘎》是由著名作曲家任求林老师,以本地苗族童谣—《山旮旯里的磨利嘎》为基本原型,结合苗歌中的叭咕腔,以及花鼓的基本鼓点节奏创编而成。作品充分体现了凤凰苗族民歌与苗族儿童歌舞的地方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着重表现了苗族儿童的天真活泼,勤劳善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整个乐曲不仅充满了纯真、热情、富有幻想的童趣,还注入了多元化的艺术及民族化的音乐、舞蹈语汇,让人赏心悦目,情趣盎然。     全曲分为三部分。二声部童声演唱拉开了序幕,热情欢快、积极向上的主题音调,通过加花变奏,音乐的对比,移位音调等多种手法地运用,形象地描绘了一群天真朴实、勤劳向上的苗族儿童的可爱形象。第二部分,抒情慢板,主题音调通过节奏的拉宽,音调的对位、转调、复调的对比等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苗家人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喜悦心情,充分展示了美的意境。第三部分,主题再现,热烈而更加活泼的主题音调再次得到充分展示,音乐与舞蹈的完美配合,体现了苗族人民世代追求幸福,热爱生活,努力拼搏的民族精神。      我校的《山旮旯里的磨利嘎》舞蹈节目曾代表湖南省参加中国文联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小荷风采杯”大赛荣获表演、编导等多项金奖。 (注:“山旮旯”是凤凰本地土语意思为偏僻的大山里,“磨利嘎”有二层意思,一是指磨发出的声音,二是指推磨的苗家孩子,“叭咕”是苗语,指凤凰山江镇。)
【教学重点】培养音乐鉴赏能力,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展示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1)师生交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2)课件展示凤凰美景。 凤凰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居住着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 (3)老师舞蹈展示:《苗岭的早晨》。 (4)组织学生欣赏、评价。 苗家人不但歌唱得好,舞跳得美,苗族小孩子的童谣更好听,我们一起去听听,好吗?
二、介绍童谣及作品 (1)课件展示童谣。 “磨利嘎推荞粑,推得多送大哥,推得少送大嫂,大嫂吃不完,摆到枕头边,猫崽夹去了,气得喊了了。” (2)组织学生欣赏、质疑、释疑。 听了这首童谣,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疑问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小结“山旯旮”“磨利嘎”的意思,“山旯旮”是凤凰本地语指的是偏僻的大山里,“磨利嘎”的意思是推磨发出的声音,又指推磨的苗家孩子。 (3)乐曲:《山旮旯里的磨利嘎》介绍: 根据这首童谣,著名的作曲家任求林老师,采用苗歌中的叭咕腔和花鼓的基本鼓点节奏创编了一首苗族儿童舞蹈音乐《山旮旯里的磨利嘎》,作品体现了凤凰苗族民歌与歌舞的地方特点,表现了苗族儿童的天真活泼,勤劳善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我校舞蹈节目《山旯旮里的磨利嘎》曾代表湖南省参加了中国文联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小荷风采杯”大赛,荣获表演、编导等多项金奖。
三、欣赏乐曲 1、整体欣赏《山旮旯里的磨利嘎》 (1)提出欣赏要求。 (2)课件展示《山旮旯里的磨利嘎》。 (3)组织学生欣赏品评析。 听了这首乐曲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心情呢?你最喜欢这个舞蹈里的哪一个动作?能不能模仿一下?这个动作表示什么意思?师根据推磨的动作说明,这首乐曲主要描述了苗家孩子推磨、打粑粑、做粑粑的劳动的有趣事情。 引导学生给乐曲分段,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乐曲分为三部分。 2、第一部分欣赏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首乐曲,下面让我们仔细地欣赏第一部分。 (1)音乐欣赏 (2)组织学生赏析 谁来说一说这段乐曲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欢快) 你能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这种情绪吗?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表现得怎么样?你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3)了解旋律和节奏 鼓励学生尝试轻轻哼唱这首主旋律。(鼓励学生尝试) 教师示范唱主旋律,接着学生带着欢快的心情用“啦”哼唱主旋律。 这段旋律的节奏采用的是花鼓鼓点的基本节奏,要掌握这首曲子,要对苗家花鼓的基本鼓点有所了解。( (4) 学习花鼓鼓点 一读节奏,二拍节奏,三为主旋律伴奏(即时的鼓励)。 (5)体验乐曲 我们听了这段乐曲,又唱了这段乐曲,你有什么样的联想?能不能让大家分享一下? 你能把你想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吗?(表演,评价) 3、第二部分欣赏   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辛苦大家了。老师接着给大家放一段乐曲,边休息边欣赏。 (1)体验音乐情绪 第二段乐曲和前一段乐曲一样吗?它又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优美的情绪) (2)苗歌叭咕腔介绍 苗家人在休闲时候,常常用这种优美的旋律哼唱苗歌,表达他们欢愉的心情。 4、第三部分欣赏 (1)通过我们双手的劳动,做出了那么多粑粑,大家高兴吗?激动吗?猜想一下接下来的这段乐曲应该表现什么样的情绪?(热烈的情绪) (2)课件播放第三部分乐曲 说说这部分的乐曲与前面那一部分相似? 师点明乐曲的曲式结构:ABA’。  5、全曲复听 我们把整首乐曲再听一遍,在听的时候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旋律,并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这段旋律? 播放乐曲,教师朗读解说词。 6、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现乐曲 (1)组织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喜欢的方式表现乐曲(舞蹈、唱歌、敲击节奏等……) (2)展示学生才艺。 (3)综合评价
四、小结延伸 我们在一起渡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老师非常的喜欢你们。我把这段乐曲留给大家,课后可以再听一听,把你们所感受到的用更多、更好的方式表出来,好吗?
【教学反思】      《山旮旯里的磨利嘎》这首乐曲,源自于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苗族童谣。《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因此在这节音乐欣赏课中我力求让孩子们通过童谣,感受古老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浓厚的民族感情,在歌舞声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通过苗族舞蹈的表演,敲击花鼓节奏等,将学生带入音乐殿堂,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这一节课当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机会给了学生,让学生以个人或以小组的形式,去倾听,去欣赏,去评价,去展示,动静结合,一驰一张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立体到位的评价,是激励学生进步的号角。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真诚及时的赞扬,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及学生自我评价,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此课获2007年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学竞赛一等奖,获2007年湖南省中小学音乐录像课评比二等奖)
(本文已被浏览 3735 次) |
|
|
文章评论 |
|
|